摘要:
2014年,国际灌排委员会首次评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紫鹊界梯田成功入选。紫鹊界梯田堪称世界灌溉工程的奇迹,这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梯田对水极度依赖,登上紫鹊界一座座山头,却看不到一座水库,可水源又似乎无处不在,从石头缝里迸出,从土壤中渗出,水量虽不大,却布满山坡。整个紫鹊界就像一座“隐形的水库”,即使周边地区旱情肆虐,当地村民却很少因水而发愁,素有“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说。
考古发现,紫鹊界稻作文化最早可追溯至秦代。远古先民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开创了独一无二的自流灌溉系统:不依靠外部水源,也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仅仅凭借山体土壤水的润泽,因地制宜地建成完备的灌溉工程体系,为广袤的梯田提供了水源保障,并持续使用了上千年。
紫鹊界梯田地处湘中丘陵与湘西山区的过渡带,季风气候明显,雨水充沛,植被茂盛,水源涵养条件好,地表坡度25°~ 40°,山谷溪流众多,常年不竭,河流总长达170余公里。山间溪流上修建有很多小型堰坝,平时拦水供给梯田,暴雨时洪水可从坝顶溢流排泄。梯田田块是主要的蓄水工程,每亩梯田可蓄水50~60立方米,整个紫鹊界梯田的蓄水能力可达1000万立方米,加之土壤涵养的丰富水量,为梯田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层层狭长田块也是临近田块间输水的主要通道,称作“借田输水”,大部分梯田通过“借田输水”的方式就可以满足灌溉需求。由于灌溉单元都不大,输水渠的断面和流量都很小,当地人称作“毛圳”。从高一级的梯田向低一级的梯田输水,或向孤立山头的台田输水时,还就地取材,用打通的竹筒输水,这种渡槽称作“枧”。整个紫鹊界梯田渠道总长仅153千米,挖掘和维护管理都很方便,用最少的工程量,保障了每块梯田的用水。
紫鹊界梯田灌溉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南方山丘地区人与自然协调、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范。今天的紫鹊界梯田仍养育着16个村庄、17000多人,他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样的文化在这里共存。紫鹊界梯田以其独特而科学的水土资源开发方式,简易而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打破了大于25°的山坡不宜修建梯田的常规,并且由此塑造了和谐而优美的人文生态景观,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