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福建省东南沿海福州福清的龙江,是福清最大的河流。千百年来,龙江生生不息,造就了闽中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拒咸蓄淡水利工程,因兴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故称“天宝陂”。
天宝陂的诞生与福清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福清自古以来干旱缺水,“有雨三天哗啦啦,没雨三天干巴巴”,百姓苦不堪言。唐天宝年间,福清地方官员带领百姓开始兴建天宝陂。在龙江河畔、五马山麓,工匠们用竹笼拦水,筑木成桩,采山石围堰,砌高陂横江截流,历载建成。宋祥符年间,知县郎简主持重修天宝陂;宋元符年间,知县庄柔正搬到天宝陂旁大树下审案,败诉者,罚其搬石修陂。明万历年间,周大勋、周文遴父子分别奉知县欧阳劲、王命卿之命,先后重修天宝陂。民国34年(1945年),福清成立十三洋水利协会,重修天宝陂。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天宝陂进行加固重修,将大坝外坡改为浆砌条石滚水坝,1951年,成立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加强了对天宝陂的管理养护。
时至今日,天宝陂依然完整地保存着古有的工程布局,坝体长216米,高3.5米,顶宽1.5米,底宽14~2米,陂首由拦河坝、泄洪闸、进水口三大部分组成。为抵御洪水和海潮的冲击,天宝陂坝轴线顺水流方向凸出成拱形,与河道斜交,在右岸处形成漏斗状,右岸的取水口位于漏斗嘴,不仅调整了河道水流,而且增加了坝体轴线长度,有效减轻了坝体受洪水冲击以及坝脚受海潮上溯的压力。这种设计理念可谓是近现代鸭嘴堰、异形堰等长轴线堰坝的鼻祖。坝体主要为条块石所砌,呈台阶式结构,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的旧坝;通过铁汁固基方式,将坝基连接在一起,用俗称“将军柱”的石柱支撑坝体,有效解决了坝基和坝体结构牢固问题,加强了坝体抵御洪水的能力。天宝陂选址在弯道下游河势较高处的赶潮断面上,扼守着龙江的水势,由于上游有足够的集雨面积及水头,可拦蓄淡水,抵御咸潮上溯,起到了拒咸蓄淡的作用,同时,利用弯道环流原理,使水沙分离,引清水自流灌溉。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治水者励精图治,修建、维护天宝陂水利工程,在唐宋时期就形成岁修制度,唐、宋、元、明、清、民国乃至现代都保持修缮。目前天宝陂正常引水量为1.5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1.9万亩,它的修建,使福清大面积农田得以旱涝保收,为福清农业灌溉、城市发展作出突出贡献。2020年,天宝陂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