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蜀有都江堰,赣有千金陂”。千金陂水利工程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长江流域鄱阳湖支流的抚河之上,始建于唐上元年间,历经唐、宋、明、清等十余次重修维护,如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唐代为解决“民岁苦灌”,在抚河干流上修建了引水灌溉工程,命名华陂,之后历代不断对这座水陂进行加长加高加固等修复改造,数易其名,颜真卿谓之土塍陂,戴叔伦言之冷泉陂。公元8世纪,抚河在瑶湖决口,主流从干港绕中洲而下,正道湮塞。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时任抚州刺史渤海李公在冷泉陂旧基上,开新渠,通抚河,疏通田间沟渠,修支渠20多条,设陂堰闸口5处,如此将中洲围构成整套的排灌系统,随后又在瑶湖决口处筑陂,并更名为千金陂沿用至今。千金陂发挥灌溉、通航、防洪和护城的多重功效,使得赣抚平原成为富饶的粮仓,百姓丰衣足食。
千金陂工程体系主要由千金陂、中洲围灌排工程体系两大部分组成。现存的千金陂于17世纪20年代最后一次大修时改建而成,现状工程高6~7米,顶宽9~12米,长1100余米,陂体为干砌条石结构。基础工程采用松木石柜,可减轻重力陂体的不均匀沉降,保证工程的安全;砌体料石为统一规格凝灰岩,顺砌与丁砌工艺相间,以增加塘工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陂塘塘脚以松椿品字排列,可起到消能抗冲护岸护滩的作用。中洲围灌排工程体系则由围堤及涵窦工程、围内灌排渠系及控制工程、调蓄湖塘等组成。
千金陂和中洲围的千年延续,得益于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官民结合的管理机制。千金陂和围堤是官方工程,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和维护;支渠及湖塘则是在官方督导下,用水户自治管理。唐代戴叔伦在抚州为官时,制定了均水法,规范了灌溉秩序,推动了灌溉农业的发展。
横亘千年的千金陂不仅是伟大的水利工程遗产,也是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矿藏。一千多年的修毁兴衰反映了人与自然顽强抗争、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也孕育赣抚平原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千金陂传世的历史文献丰富多样,其中明代官修的《千金堤志》,是历史篇幅最长的农田水利工程志。
日月轮转,沧海桑田。如今,千金陂仍静卧在抚河古道,泽被千顷,护守安澜,以其领先于时代的工程智慧、卓著突出的社会效益、丰富深厚的文化价值不断地被人们传颂,被世界认可,2019年,千金陂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