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洪灾害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之一,2010年,我国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实现了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从“无”到“有”的突破,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2011-2020年,全国因山洪灾害年平均死亡失踪356人,较项目实施前2000-2010年全国因山洪灾害年平均死亡失踪1179人减少约70%。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山丘区强降雨频次和强度增加,加之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重大山洪灾害事件仍然频发,如何推动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从“有”到“好”的转变,是我国防洪减灾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重大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的山洪灾害事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于暴雨引发溪沟洪水陡涨致灾,如四川屏山“2018.8.16”和贵州正安“2020.6.12”等暴雨山洪灾害事件;另一类往往源于洪水和泥沙的共同作用,如贵州望谟“2011.6.6”、四川宁南“2012.6.28”、四川叙永“2015.8.17”、四川普格“2017.8.8”、四川平武“2022.7.12”和四川北川“2022.7.16”等暴雨山洪灾害事件,该类灾害往往表现为,在溪沟由陡变缓、宽窄相间、弯曲、干支交汇以及修建桥涵路涵等局部部位,由于泥沙块石树枝淤积或桥涵路涵淤堵,导致水位抬升或水流改道而引发的洪水灾害。然而,以往在进行山洪灾害危险区划分、预警指标确定等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大多仅关注了第一类“洪水”灾害,对第二类“洪水和泥沙”共同致灾关注不够,这势必导致危险区的划分和预警指标的确定不够精准,引发漏报误报。第二类灾害的核心在于水流中挟带泥沙块石树枝等在局部部位淤积淤堵,最终表现为水位抬升引发洪水淹没致灾,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暴雨型泥石流灾害不同,泥石流灾害往往指挟带大量泥砂块石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破坏方式上侧重于撞击、冲毁和淤埋致灾。
基于上述认识,在科技部的资助下,项目组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期对上述第二类“洪水和泥沙”共同致灾的防治工作展开研究,以丰富山洪灾害防治的内涵。基于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本专栏组织了4篇论文,分别从场次洪水产沙量估算、水沙模型构建及模型效率提升、考虑泥沙局部淤积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借此机会,抛砖引玉,为推动我国山洪灾害防治技术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