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东风堰——润泽生民 利在千秋[J]. 中国防汛抗旱, 2023, 33(4).
    引用本文: 东风堰——润泽生民 利在千秋[J]. 中国防汛抗旱, 2023, 33(4).
    Dongfeng Weir of Jiajiang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Nourishing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for a lasting future[J].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2023, 33(4).
    Citation: Dongfeng Weir of Jiajiang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Nourishing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for a lasting future[J].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2023, 33(4).

    东风堰——润泽生民 利在千秋

    Dongfeng Weir of Jiajiang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Nourishing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for a lasting future

    • 摘要: 东风堰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始建于1662年,自青衣江无坝引水灌溉夹江县农田,是川蜀地区沿江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历经360余年,目前已成为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排涝、城市防洪、城市环境用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东风堰的雏形是毗卢堰。康熙元年(1662年),时任夹江县令王士魁带领乡绅民众在千佛岩峡口以下的青衣江左岸龙吼滩处以百丈竹石长笼筑堰引水,因地制宜布置灌区干支渠系。因堰头位于毗卢寺外附近,故工程得名毗卢堰。
      东风堰历史上有三次因河床下切或者河道中泓线偏移造成取水不易而上移堰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堰头上移1公里至龙脑沱附近,扎竹石长笼引水,并更名为龙头堰。1930年将渠首上移到石骨坡,更名为石骨坡堰,民间则称胡公堰。1950年将堰名重新命名为龙头堰,1967年再次将龙头堰更名为东风堰,1975年,将渠首上移到五里渡。2008年,千佛岩水电站建成,东风堰堰头从电站库区取水,灌区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灌溉面积从建堰初的0.75万亩,提高到现在覆盖木城镇、漹城街道、青衣街道、黄土镇和甘江镇共7.67万亩。灌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药材、蔬菜等,实现了水旱从人。
      东风堰灌区管理通过地方政府专业指导与乡村用水户协会协同管理,保证了该项工程持续运用360余年。东风堰灌区管理处负责干支渠维护管理,并指导镇用水协会负责斗、农、毛渠维护管理。灌域内的4个镇分别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部分村成立了用水协会分会(用水组),协会有章程、工程管理制度、灌溉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惩办法。乡镇农民用水协会负责片区工程的运行、调度、管理、维护。灌区有堰簿世代相传,登录了鱼嘴修筑的位置高度、引水渠口段疏浚深度、岁修封堰和春灌开堰的时间等,成为全灌区渠系工程管理共同遵守的准则。
      东风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官民共管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上,还包括它的文化内涵。东风堰流经千佛岩石窟造像群时依山而建,穿山凿石,淙淙流水从佛像龛下隐身而过,包容共存,蜿蜒多姿,融为动静相宜的和谐整体;伫立堰端的治水碑刻与石窟造像并存,传播着几百年来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的灌溉文明和农耕文化;干、支渠穿越夹江县城,清波荡漾,水流潺潺,两岸绿树,婆娑依依,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景观。2014年,东风堰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返回文章
    返回